搜狐娱乐专稿(胖部/文)
进入12月,三家长视频平台人手一部悬疑剧,开启了年底“冲业绩”模式。
超级IP续集《白夜破晓》、与Netflix同步开播的港剧《太阳333cc.cc》,还有根据“刑侦八虎”真实案件改编的《我是刑警》,从设定上各有亮点,其中也确实有一些惊喜。
《白夜破晓》招商表现异军突起,不但创了平台播前招商纪录,近期单集更从8广增至9广。
《我是刑警》开播后已经表现出市场优势,开播3天后云合有效播放市占率达到22%,而第二名《白夜破晓》为10.2%。在电视端,酷云数据显示该剧也在CCTV-8拿下单日破2.5的收视率。
但反过来看,如果从冲击爆款出圈的角度,三部剧却又都欠了几分火候。而在这几年的悬疑剧市场,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作品的状态。
把悬疑剧放上决赛舞台的长视频平台,为何如此青睐该类型?几年的持续发力,到底是怎样一笔账?
悬疑剧的焦虑
《我是刑警》的数据表现很有意思,一方面从播放热度看,该剧的成绩还算可以,主要市占率榜单上都实现了领先;另一方面,该剧目前站内热度迟迟未实现破万,结合该剧目前热搜话题的表现来看,主要问题或许在于缺乏观众互动和讨论。
由此来看,看这部剧可能有不少行业所谓的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也就是那些多年龄层、平台粘性不高、互动行为不活跃的受众。
不妨看看《我是刑警》是如何吸引这部分受众的。
许多关于这部剧的讨论会集中在“生猛”、“敢拍”云云,但事实上,这也是该剧的题材决定的。把真实的案件和破案过程搬上荧屏,对于行业来说并不陌生,这不就是21世纪初遍地开花的纪实类刑侦剧吗?
当然,《我是刑警》相较于更注重故事猎奇性的早期纪实类作品,制作上已经非常工业化,也有着更完整的人物、更细致的情感,内容完成度可圈可点。
而相同的是,真实故事自带的生猛属性,以及本身足够严密的办案逻辑,让剧集本身具有了戏剧化和可看性。对比市面上很多以本格推理为主的悬疑剧,这种一步步查找真相的剧情会更接地气;而相应的,叙事推进相对老派,节奏难免快不起来。
或许也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写实气质,该剧没有动用相对年轻一代的演员,而是以中生代及以上的戏骨演员为主,甚至最初刻画秦川30岁上下的状态时,给演员于和伟做了明显的“磨皮”。如此选角可能也影响了在年轻观众中的传播。
这两方面的特质,让该剧似乎很难快速撬动以年轻一代为主的主流受众,一定程度上也对该剧的网络传播产生了影响。
但另一方面,从整个悬疑剧的市场反响来看,近两年能够撬动这部分受众,已经是越来越难了。
“从2020年长视频开始大规模发力悬疑剧开始,每年都保持着相当高的产量,但其中能够实现较好口碑的作品比例着实不算高。”制片人彤彤对搜狐娱乐分析称。
“我觉得最大的障碍其实一直是剧本,优秀悬疑剧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巧妙的设谜,这对剧本的要求非常高,而剧本能力始终是国产剧一直以来的弱项。观众对悬疑剧的热情,也是因为很多重点项目表现不佳,到现在被严重消耗了。”
《白夜破晓》和《太阳333cc.cc》的传播受限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剧本口碑问题。前者目前豆瓣开分6.8,与8.9分的前作对比明显;而《太阳333cc.cc》在破案环节有不少套路化的处理方式,穿插其中的情感线也比较薄弱,观剧体验也称不上出彩。
年底冲业绩的关键阶段,这场三大平台围绕悬疑剧的大战,目前似乎少了些火药味。而这背后透露的,其实是长期以来悬疑剧开发的焦虑。
爆款率不高,对剧本有强需求,开发风险居高不下,这样的悬疑剧,为什么平台到现在还在做,甚至是发力的重点?
“仅次于偶像剧”
悬疑类型剧的开发,可以说是伴随着长视频平台发展的历程。在主要平台开始发力自制之后,最初的试水作品《暗黑者》《心理罪》《十宗罪》等,都是悬疑类剧集。
导演马赫认为:“早期做悬疑剧,是基于该类型的几个特点,一是成本要求不高,大部分场景都可以实景解决;二是悬疑剧本身更强调氛围感,很容易做出精品质感,可看性也不差;三是可以直接改编热点IP,剧本完成度问题也解决了,是快速上马的好办法。”
不过,伴随着全行业之后快速开卷流量赛道,重资本战争并没有给悬疑剧留下多少空间。直到2020年《隐秘的角落》《沉默的真相》连续引爆市场,悬疑剧真正开始成为行业发力的重点。
短短一年内,“迷雾剧场”、“悬疑剧场”的建立,宣告围绕悬疑剧将进行系统性生产。随后几年,这种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。据统计在各平台的2025年片单里,悬疑、罪案大类的剧集数量已有近百部,在片单总量中超过四分之一。
“从剧集大类来说,目前平台在悬疑剧领域的发力,可能仅次于偶像剧。”平台工作室成员Constance认为。
“最初做‘迷雾剧场’的时候,行业对悬疑剧的认知是,伴随着亿级会员时代的到来,长视频已经进入了‘分众’时代,就是单一圈层的受众足够多,已经可以打造收回成本的‘圈层爆款’。”
“但《隐秘的角落》等剧的出圈让平台发现,悬疑剧是可以击穿圈层的,该剧的女性受众比例甚至更高。这就让平台看到了一种可能,在路人观感越来越差的流量类偶像剧之外,找到一种同样有广泛影响力的的新类型,让平台摆脱对单一类型的依赖。”
彤彤补充认为,彼时平台对悬疑剧的青睐,除了市场考虑之外,也有对严肃题材发力的客观需求,“平台需要从流量时代过度娱乐的争议中走出来,证明自己在做一些强内容性的内容;尤其是悬疑剧可以与罪案剧、谍战剧等类型结合,打造主旋律内容,这也是当时的热点。”
到目前,悬疑剧基本在全年各个档期均有分布,且不乏重点项目;但到目前为止,相较平台所期待的、具有稳定基本盘的新类型,似乎还有一定距离。
“类型化内容的特点是,市场越成熟,类型红利就越低。”彤彤表示,“悬疑剧是可以撬动市场的,但这个撬动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?并不是因为类型是什么,而是要找到所谓破圈是因为类型里的哪些要素,现在行业的问题就是这个。”
答案似乎并不难找。
从《隐秘的角落》到《漫长的季节》,再到今年的《新生》《边水往事》,悬疑剧吸引观众的要诀,往往是基于奇情化的情节和人物,以及能够触动当代人的某些共同处境,提供某种强烈的情绪价值。
“好的设谜是基础,足够好的、有共情力的人物则是破圈的关键,那么就还是那个老话题——剧本。而行业面对的问题是,剧本环节我们一直缺乏稳定输出的能力。”
悬疑剧的故事,似乎只能是“看起来很美”?
还得接着做
开发悬疑剧的难度还不止于此。
一方面是涉及犯罪、刑侦题材,较长时间的后期修改甚至补拍几乎很难避免。仅近期开播的这些剧集,《我是刑警》早在2020年就出现在平台片单里,制作周期长达六年;《白夜破晓》距离前作更是已经过去了七年。
另一方面,长期以来海水漫灌式的开发模式,也持续加剧着市场钝感。在这背后,不乏一些跟风之作,基于热点话题 悬疑质感的思路,打造一些看似热闹、实则带不动多少水花的内容,进一步加剧了悬疑剧的市场“焦虑”。
“现在观众的问题就是,总觉得什么题材都看过了,甚至一些元素都会造成审美疲劳,比如一看故事发生在东北,弹幕就会说‘怎么又是东北’。同类题材剧实在太多,但新鲜感实在太少,今年《新生》《边水往事》效果好,就是因为大家看见新东西了。”马赫说。
求新求变,是行业如今开发悬疑剧的主要思路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行业几乎用上了所有头部制作资源。
《新生》导演申奥,《边水往事》监制曹保平、导演老算,《雪迷宫》监制张艺谋,《错位》监制韩三平……而相较于曾经完全交给大牌导演的开发模式,如今搭建的“电影级班底”更多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创造力,去为悬疑剧制作带来新鲜感,而平台会从可看性上进行把关。
“行业之前爱说‘悬疑 ’,这是个互联网逻辑的词,本质上就是悬疑剧自身的吸引力不够,那加上个古装、加上个流量,好像吸引力会更强。但现在看来,还是要靠悬疑自身的完成度,故事好不好看、能不能给你带来情绪上的震撼?头部创作者要实现的就是这个。”马赫表示。
反过来看,这种持续发力未尝不是一种无奈。
“不做悬疑剧,有别的替代方案吗?至少它还是有一定几率产生爆款的。”彤彤称,“现在的情况是,偶像剧的基本盘在流失,而平台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替代品,那么哪怕效率没那么好的答案,对平台来说也是有价值的。”
至少从今年的表现来看,相较于去年只有《漫长的季节》和《他是谁》这“1.5部好剧”,今年的悬疑剧要热闹不少。这或许也说明,当下围绕悬疑剧的内容发力,大概方向是有效的。
“我们不缺有想象力的项目,但缺少落地之后保证品质的确定性。这是悬疑剧的困境,也是剧集行业的整体问题。现在,我们需要想办法走出来。”彤彤表示。